第124章 换镇与惠明郡主~_我后爹全家是皇帝
16读吧 > 我后爹全家是皇帝 > 第124章 换镇与惠明郡主~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24章 换镇与惠明郡主~

  林从没穿越之前,和大多数人一样,以为太妃就是皇帝过世后,后宫嫔妃自动升级成太妃。

  可穿越后,跟他娘进了宫,才知道,古代要想做个太妃,也没那么容易。

  古代的太妃,是要正了八经玉牒册封的。

  而且大部分嫔妃,是够不着做太妃的。

  做太妃是有硬性条件,一个是你原来就有资历,例如你原来是四妃之一,一个是你有皇子,而且皇子得成年,要去就封地,带着你,那皇帝会施恩,册封太妃,跟着一起去封地。

  而且不仅如此,例如你原来就已经是德妃,新帝登基,但新帝看你不顺眼,他就可能不册封你为太妃,你也没办法,再例如,你有皇子,皇子马上成年,按理你该册封太妃,跟着皇子去封地,可皇帝要不发话,你也没办法。

  所以这太妃,不仅得有身份或者有皇子,还得新帝把你真当长辈,才册封你。

  其实也好理解,太后,太妃,一旦册封,在宫里是有独立宫殿的,还有俸禄,有一众宫女太监配置。

  李嗣源这样的嫔妃少的还好说,若是换个后宫佳丽三千的,皇帝一死,所有的都册封太妃,先不说新帝养不养得起,就算光宫殿,也住不开。

  所以历朝历代,能被册封太妃的,很少。

  至于其他嫔妃,唐朝时,对于无子的,除非先帝有遗命,说这些送感业寺或者守皇陵,大部分,都是直接宫里给点钱,遣散回家,让自行改嫁。

  而这些女子,因为侍奉过皇帝,一般能高嫁,毕竟皇帝的嫔妃一听就很高大上。

  当然也不排除,有些嫔妃看上小白脸低嫁的,例如郭威他媳妇柴氏。

  至于有子的,因为皇子公主年幼,还不到封太妃时候的,这个一般会留在宫里,新帝也会供养,毕竟这是自己弟弟妹妹,不能不顾手足,而等成年后,一般会附送块封地,给个太妃,直接送封地去了。

  因此能单凭之前位分封留在宫中被册封太妃的很少。

  就像这次,李从厚就准备册封的,是曹皇后和他娘。

  曹皇后,自然是要升级皇太后。

  而他娘,也要升级成皇太妃。

  至于秦才人、张婕妤,孩子还小,原来位分又低,如今还摊不上号。

  所以这个皇太妃,含金量还是很高的。

  林从因此对这事很重视,跟着礼部忙前忙后。

  半个月后,正衙命使册曹皇后为皇太后,第二日,正衙又命使册王氏为皇太妃。唐时正式朝会听政的处所

  第三日,孔皇后率后宫嫔妃和外命妇向两宫皇太后皇太妃道贺。

  如此,曹氏和王氏正式升级成宫中长辈。

  自从王氏被册封成皇太妃后,王氏林从母子俩生活就悠闲了下来。

  王氏如今不用打理后宫,也不用服侍李嗣源,平素就在宫里养养孩子,没事到曹皇后宫里串串门,有时再叫上秦才人张婕妤,一起摸个牌,正好四个人能凑一桌。

  而林从,平素在宫里住,每天去禁军训练自己兵,有时作为禁军指挥轮值到宫里当值,每天生活的也是十分有规矩。

  不过其他人,过得就没这么好。

  尤其是李从厚。

  李从厚自从守完孝,亲政后,就和两个枢密使斗了起来。

  李从厚先是学贞观政要,后又把自己的掌书记调回来,塞到了中书省,做了给事中,看着算是扳回了一局,可实际效果了了。

  学贞观政要,看着是大义在手,可如今是个武将横行的时代,朝堂上一群大老粗,他们只认兵权,只认实力,那些君臣礼仪,忠君爱国啥的,在他们眼里屁都不是,你是皇帝,手握兵权,大家就老实听话,你是皇帝,手里没兵权,还又年轻,谁当你是个豆。

  所以李从厚登基以来,压根使唤不动朝中的重臣。

  而至于他自己弄回来的心腹,掌书记唐汭,这人虽然文采不错,也有些才华,可行为做事看着就挺随意地,林从以前跟着冯道学习时,知道掌书记这个职位要求其实是非常高的,除了必备的文学素质,处理政务的能力,还得口风紧,做事严谨。

  冯道就曾给林从说过,他昔日做掌书记、翰林学士时,二十年从不在外留笔墨,以防别人伪造信件和诏书,借机生事。

  其实这个放在前世现代也一样,掌书记就相当官员的机要秘书,做事仔细,口风紧,这是必备素质。

  可林从看着,这唐汭做事随意,平时嘴上还没个把门,也不知道这李从厚当初怎么挑的掌书记。

  而且林从还看到最近在中书省有个官员和唐汭走得比较近,而这个官员,林从记得以前是朱枢密使派系的,也不知道这唐汭和李从厚知不知道。

  总之林从挺不看好李从厚走得这两步棋。

  果然,后面李从厚折腾了大半个月,也没在朝中打开局面,反而被两枢密使压得死死的。

  李从厚在朝廷开局不利,深感朝中旧臣势力之大,就越发信赖自己从汴京带来的那些王府属臣,而对朝中原来的大臣越发看不惯。

  直到朝廷第一次筵席,开宴时,冯道身为宰相,按照惯例,率文武百官向李从厚敬酒,李从厚却反而斥责众臣,先帝去世不久,众人就饮酒。

  这事虽然李从厚占着孝道大义,可实际上谁都明白,李从厚是对朝中旧臣不满,算是把皇帝和百官的对峙摆到了台面上。

  一时间,朝中李从厚和朝中旧臣关系紧张不已。

  不过虽然李从厚在与朝中旧臣尤其是两枢密使中争斗落了下风,但李从厚毕竟是皇帝,两枢密使也没法把李从厚怎么样。

  两枢密使大概也想转移下内部矛盾,于是把目光盯上了远在凤翔的李从珂。

  林从之前其实一直想不明白一个问题,为什么历史上李从厚登基后,要针对李从珂。

  李从珂在李嗣源时就被封了潞王,后来安重诲事败,就被李嗣源又册封了凤翔节度使,然后李从珂就去凤翔就藩了。

  凤翔在一群藩镇中,虽然算不错,但和朝廷比起来,那只是一个地方,离京城还挺远。

  李从珂开始也没有造反的意思,可以说要不是李从厚和两个枢密使去戳他,李从珂在凤翔做着节度使,都可以在藩镇养老了。

  所以林从一直想不明白李从厚和两枢密使为啥非要去弄李从珂,逼反李从珂。

  而现在,林从明白了矛盾转移。

  李从厚和李从荣兄弟俩不知道什么原因,一直对李从珂挺不满,两枢密使知道这个情况,又本着为皇权考虑,提出削藩,李从厚果然暂时放下了矛盾,一致对外。

  于是,两枢密使和李从厚终于暂时走到了一起。

  两枢密使和李从厚商量怎么削藩,对于李从珂,他没什么大错,还是先帝养子,如果直接削,不说没理由,大义上也站不住脚。

  所以三个人商量来商量去,想出来一个天才的办法,换镇。

  就是让李从珂和其他藩镇的节度使调换,例如有甲、乙、丙三个藩镇,把甲调到乙,乙调到丙,丙调到甲。

  这样看着没什么变化,官职待遇也没变,但节度使出镇藩镇,藩镇就像自己的家一样,节度使府的属臣、府兵都是自己私自招募的,在一个地方越久,对一个地方掌控就越强,节度使如果能在一个藩镇几十年,都可以像藩镇土皇帝一样。

  而一旦调动,到了一个新地方,什么都得重新开始,人生地不熟,影响力就会大大减弱。

  所以两枢密使才想出这换镇之计。

  如果李从珂同意换镇,那以后就是没了牙的老虎,想怎么捏怎么捏,而如果李从珂不同意换镇,那就是抗旨,就可以直接收拾。

  李从厚对此表示十分满意。

  于是,两个枢密使和李从厚就开始实施。

  并且在实施之前,李从厚还把李从珂在宫外出家的女儿惠明郡主接到了宫里,又把李从珂在禁军中的长子,调离了禁军,外放到了宋州做团练使。

  大概是既想有个人质,又怕李从珂的儿子在京城和他爹李从珂里应外合。

  做完这些准备,李从厚就下旨换镇了。

  后宫

  林从听完一个宫女汇报面色顿变,“陛下把惠明郡主接进宫了”

  宫女回道“是,今儿早从宫外道观接进来的,现安置在听雨轩。”

  “行了,我知道了。”林从随手丢了一块金子给宫女。

  宫女接了金子喜滋滋回去了。

  林从叹了一口气,转身去了他娘王氏那。,请牢记:,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6db.com。16读吧手机版:https://m.16db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